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HUNAN XIANGTOU HOLDINGS GROUP CO.,LTD
國之大器,工匠傳承。7月1日,湖南省國資委舉行湖南國有企業“百名工匠傳薪火”啟動儀式暨慶“七一”黨旗紅活動。湘投集團所屬湖南湘投金天鈦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湘投金天鈦金”)張普全,湖南中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南智能”)尹文芳兩位同志獲評2022年度湖南省“國企工匠”榮譽稱號。
張普全:以極致匠心“軋”出中國“鈦”度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面對技術封鎖,孜孜不懈,以身為旗,鍛軋出中國‘鈦度’!”
長期以來,鈦材料的精深加工技術被西方國家壟斷,我國高端鈦材領域大量依賴進口,特別是規格尺寸、表面質量及性能技術指標方面要求苛刻的鈦帶卷等精工產品,鈦材料加工領域的高技能人才十分稀缺。
不忘初心,甘坐科研“冷板凳”。作為湘投金天鈦金冷軋機主操手,張普全從不銹鋼加工領域跨界到鈦材料加工領域,靜心篤志、潛心鉆研,與二十輥軋機朝夕相伴17年,和團隊成員共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2011年6月28日,張普全與團隊在公司自建的20輥軋機上軋制出第一個冷軋鈦帶卷。從自主研發到批量生產,湘投金天鈦金打破了我國鈦帶卷長期依賴進口的格局,也讓產品進口價格大幅下降,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志者,事竟成。工作中,張普全總是不斷突破自我,屢攀高峰。不斷摸索和創新軋制新工藝,他和團隊將成品軋制速度從80米每秒大幅提高至280米每秒,產品厚度從0.5mm下降到0.1mm;通過一系列的設備、工藝、程序改進,讓原本只能軋制純鈦的設備,先后成功軋制并批量生產出TA4、TA10、TC4、TA18等合金卷帶,為公司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如今,湘投金天鈦金在國際國內卷式鈦材軋制技術上均處于領先水平,質量、生產效率、版型均常年保持國內第一。
“從事軋機主操工作17年,來到金天鈦金12年,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盡心盡力完成每一個‘卷子’的生產任務。”從“填補空白”到“技術再突破”的背后,是他和團隊堅韌、求精、奮斗、貢獻的極致匠心。
尹文芳:智能時代的“數字工匠”
當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浪潮呼嘯而來,工業制造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轉型的陣痛。傳統制造企業普遍存在設備之間難以互聯互通,制造數據難以及時采集并傳輸等現象。如何充分挖掘制造數據的核心價值,用數字手段為傳統制造業賦能?深耕“超級智慧工廠”12年,中南智能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產品部副部長尹文芳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迎難而上方顯巾幗擔當。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尹文芳和團隊承接客戶定制的非標自動化系統,特別是舊設備改造工作,常常遇到許多技術困難。如特變閥門機器人自動上下料機床改造項目,需基于客戶原有老式機床結合機器人完成。由于年代久遠,機床生產廠家無法提供支持。作為電氣設計負責人,尹文芳整日泡在工廠,鉆研解決各設備通訊、信號交互、安全問題,同時廣泛查閱資料,一次次向機床行業專家請教。在她和團隊地不懈攻關下,最終突破技術難題,將各設備信息孤島連接起來,實現以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目標,最終按期交付,也為該系統在特變電工新疆總部、衡陽、沈陽基地等“超級智慧工廠”建設提供了樣板。
十年如一日,積跬步以至千里。以智能制造為主戰場,堅持自主創新,她和團隊致力于智能裝備研制、“超級智慧工廠”建設及數字化轉型服務,主導和重點參與產品開發及技術服務項目100余個,參與編制企業標準1個、省級標準1個,發表專業論文3篇,獲得專利授權15項。
除了“超級智慧工廠”非標產品開發的牽頭者、智能制造“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尹文芳還有一重身份。作為技術帶頭人,在完成繁重研發任務的同時,她還充分發揚“傳、幫、帶”精神,每年主動承擔“導師帶徒”任務,為公司人才梯隊建設貢獻光和熱,共培養了50多名優秀的電氣設計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其中10余人已成長為客戶認可的“崗位能手”、“工匠”新星,甚至是技術研發項目帶頭人。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長期以來,湘投集團把“人才強企”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在一線崗位上培養了一大批張普全、尹文芳這樣的高技能人才,為解決“卡脖子”難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下階段,湘投集團將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全體員工勇擔使命攻堅克難,在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中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ICP備案號:湘ICP備13008969號技術支持:康曼德
國之大器,工匠傳承。7月1日,湖南省國資委舉行湖南國有企業“百名工匠傳薪火”啟動儀式暨慶“七一”黨旗紅活動。湘投集團所屬湖南湘投金天鈦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湘投金天鈦金”)張普全,湖南中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南智能”)尹文芳兩位同志獲評2022年度湖南省“國企工匠”榮譽稱號。
張普全:以極致匠心“軋”出中國“鈦”度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面對技術封鎖,孜孜不懈,以身為旗,鍛軋出中國‘鈦度’!”
長期以來,鈦材料的精深加工技術被西方國家壟斷,我國高端鈦材領域大量依賴進口,特別是規格尺寸、表面質量及性能技術指標方面要求苛刻的鈦帶卷等精工產品,鈦材料加工領域的高技能人才十分稀缺。
不忘初心,甘坐科研“冷板凳”。作為湘投金天鈦金冷軋機主操手,張普全從不銹鋼加工領域跨界到鈦材料加工領域,靜心篤志、潛心鉆研,與二十輥軋機朝夕相伴17年,和團隊成員共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2011年6月28日,張普全與團隊在公司自建的20輥軋機上軋制出第一個冷軋鈦帶卷。從自主研發到批量生產,湘投金天鈦金打破了我國鈦帶卷長期依賴進口的格局,也讓產品進口價格大幅下降,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志者,事竟成。工作中,張普全總是不斷突破自我,屢攀高峰。不斷摸索和創新軋制新工藝,他和團隊將成品軋制速度從80米每秒大幅提高至280米每秒,產品厚度從0.5mm下降到0.1mm;通過一系列的設備、工藝、程序改進,讓原本只能軋制純鈦的設備,先后成功軋制并批量生產出TA4、TA10、TC4、TA18等合金卷帶,為公司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如今,湘投金天鈦金在國際國內卷式鈦材軋制技術上均處于領先水平,質量、生產效率、版型均常年保持國內第一。
“從事軋機主操工作17年,來到金天鈦金12年,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盡心盡力完成每一個‘卷子’的生產任務。”從“填補空白”到“技術再突破”的背后,是他和團隊堅韌、求精、奮斗、貢獻的極致匠心。
尹文芳:智能時代的“數字工匠”
當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浪潮呼嘯而來,工業制造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轉型的陣痛。傳統制造企業普遍存在設備之間難以互聯互通,制造數據難以及時采集并傳輸等現象。如何充分挖掘制造數據的核心價值,用數字手段為傳統制造業賦能?深耕“超級智慧工廠”12年,中南智能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產品部副部長尹文芳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迎難而上方顯巾幗擔當。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尹文芳和團隊承接客戶定制的非標自動化系統,特別是舊設備改造工作,常常遇到許多技術困難。如特變閥門機器人自動上下料機床改造項目,需基于客戶原有老式機床結合機器人完成。由于年代久遠,機床生產廠家無法提供支持。作為電氣設計負責人,尹文芳整日泡在工廠,鉆研解決各設備通訊、信號交互、安全問題,同時廣泛查閱資料,一次次向機床行業專家請教。在她和團隊地不懈攻關下,最終突破技術難題,將各設備信息孤島連接起來,實現以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目標,最終按期交付,也為該系統在特變電工新疆總部、衡陽、沈陽基地等“超級智慧工廠”建設提供了樣板。
十年如一日,積跬步以至千里。以智能制造為主戰場,堅持自主創新,她和團隊致力于智能裝備研制、“超級智慧工廠”建設及數字化轉型服務,主導和重點參與產品開發及技術服務項目100余個,參與編制企業標準1個、省級標準1個,發表專業論文3篇,獲得專利授權15項。
除了“超級智慧工廠”非標產品開發的牽頭者、智能制造“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尹文芳還有一重身份。作為技術帶頭人,在完成繁重研發任務的同時,她還充分發揚“傳、幫、帶”精神,每年主動承擔“導師帶徒”任務,為公司人才梯隊建設貢獻光和熱,共培養了50多名優秀的電氣設計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其中10余人已成長為客戶認可的“崗位能手”、“工匠”新星,甚至是技術研發項目帶頭人。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長期以來,湘投集團把“人才強企”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在一線崗位上培養了一大批張普全、尹文芳這樣的高技能人才,為解決“卡脖子”難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下階段,湘投集團將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全體員工勇擔使命攻堅克難,在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中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